饮料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7版)
第一节 许可范围
饮用天然矿泉水是指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钻井采集的,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或其他成分,在一定区域未受污染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污染的水;在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指标在天然周期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
饮用纯净水是以符合原料要求的水为生产用源水,采用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当的水净化工艺,加工制成的包装饮用水。
饮用天然泉水是以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或经钻井采集的地下泉水,且未经公共供水系统的自然来源的水为水源,制成的包装饮用水。
饮用天然水是以水井、山泉、水库、湖泊或高山冰川等,且未经公共供水系统的自然来源的水为水源,制成的包装饮用水。
其他饮用水是以符合原料要求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经适当的加工处理,可适量添加食品添加剂,但不得添加糖、甜味剂、香精香料或者其他食品配料加工制成的包装饮用水。
第二节 生产场所核查
第三节 设备设施核查
食品加工用水储水罐应安装空气呼吸器。食品添加剂的添加必须采用自动化控制设备,禁止人工直接添加。
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作为生产用源水,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
周转使用的空桶的内部清洗消毒设备应为连续自动化设备,至少包括:预清洗、洗涤剂清洗、消毒剂清洗、水冲洗、成品水冲洗或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 19298)要求的水冲洗等,且不少于10个清洗消毒工位(含沥干工艺)。
如使用塑料软包装生产袋装水,应采用机械自动化灌装设备灌装,灌装设备应具有杀菌装置;采用自立袋等灌装的,上盖、旋盖等应完全自动化。
第四节 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
具体产品按企业实际工艺流程生产,但其工艺流程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规定。
饮用纯净水允许采用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臭氧化作用或紫外线消毒杀菌及其他适当的水处理工艺;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天然泉水和饮用天然水仅允许采用脱气、曝气、倾析、过滤、臭氧化作用或紫外线消毒杀菌等不改变水的理化指标等基本物理化学特征的水处理工艺。
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天然泉水、饮用天然水的水源开采需经相关管理部门的批准,有《取水许可证》(根据各地政策执行);饮用天然矿泉水其水源还应有水源评价报告、《采矿许可证》(根据各地政策执行)、水源水质跟踪监测报告;其他饮用水添加的物质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相关公告的规定。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的,供水系统出入口应增设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异物进入;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源水的,采集点应采用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源水以外的水进入采集设备。采集区域周围应设立防护隔离区,限制牲畜和未授权人员进入。出水口或取水口应建立适当防护设施,地下水的出水口(如井口、泉眼)应通过建筑进行防护。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
周转使用的桶应符合相关规定,由食品级聚碳酸酯(PC)等材料制成,回收后必须检查是否破损,是否受到污染。
水处理应规定过滤装置的清洗更换要求,制定处理后水的控制指标并监测记录。有配料工艺的,需复核确认。杀菌应规定杀菌方式、杀菌条件和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灌装封盖(口)应规定封盖(口)的方法、设备和材料,保证封盖(口)严密、不损害容器、不污染水质。
生产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清洗剂和消毒剂浓度(或参数),验证容器及盖的清洗消毒效果、消毒剂残留情况,并记录。周转桶的清洗应设置合理的冲洗时间、压力、洗涤剂和消毒剂的浓度等,确保空桶清洗消毒效果。直接与产品或包装接触的压缩空气,应经过除油、除水、过滤处理。
包装饮用水企业的检验能力至少满足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浑浊度(必要时)、臭氧浓度(有此工艺的)、电导率(饮用纯净水)、pH值(饮用纯净水)、色度等项目的测定。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但应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做检验时,应定期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比对或者验证。快速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
第一节 许可范围
果汁型碳酸饮料是指含有一定量果汁的碳酸饮料,如:橘汁汽水、橙汁汽水、菠萝汁汽水、混合果汁汽水。
果味型碳酸饮料是指以果味香精为主要香气成分,含有少量果汁或不含果汁的碳酸饮料,如:橘子味汽水、柠檬味汽水。
可乐型碳酸饮料是指以可乐香精或类似可乐果香型的香精为主要香气成分的碳酸饮料。
其他型碳酸饮料是指上述三类以外的碳酸饮料,如:盐汽水、姜汁汽水等。
具体产品按企业实际工艺流程生产,但其工艺流程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规定。
常用原辅料如果汁、甜味料、酸度调节剂、防腐剂、着色剂、香精及CO2等,应控制质量,根据需要进行过滤,避免引起凝聚,造成沉淀。
有调配工艺的,应控制并记录投料种类、数量以及投料顺序;原辅料投入输送系统需有适宜规格的过滤器或其他等效的除杂措施;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进行搅拌、加热、保温等操作的,应监控和记录相关工艺参数。
碳酸化应控制制冷充气工序,监控记录冷却温度、CO2混入量等参数;CO2贮罐应定期检验;冷冻设备制冷能力应满足碳酸化工艺要求,监控记录料液温度。
灌装封盖(口)时,在产品灌装前应设置异物控制措施,控制灌装温度,按照净含量要求定量灌装;封盖(口)应控制如封盖扭矩、封盖压力等封盖(口)密封性参数,确保产品密封。灌装封盖(口)后应对产品的外观、灌装量、容器状况进行检查。
第六节 管理制度审查
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的,供水系统出入口应增设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异物进入;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源水的,采集点应采用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源水以外的水进入采集设备。采集区域周围应设立防护隔离区,限制牲畜和未授权人员进入。出水口或取水口应建立适当防护设施,地下水的出水口(如井口、泉眼)应通过建筑进行防护。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生产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的卫生要求(pH值除外)。生产用水为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应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的规定并取得饮用天然矿泉水的生产许可证。
所用二氧化碳应为食品添加剂级并符合其产品标准规定。使用初级农产品,应对农药残留进行查验并符合规定。
有水处理工艺的,应规定水处理过滤装置的清洗更换要求,制定处理后水的控制指标并监测记录。调配应有复核,防止投料种类和数量有误。碳酸化应规定冷却温度、CO2混入量等参数。
碳酸饮料企业的检验能力至少满足感官、二氧化碳气容量、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项目的测定。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但应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做检验时,应定期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比对或验证。快速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
对于有后杀菌工艺的,灌装防护区可设在“准清洁作业区”,杀菌区可设在“一般作业区”。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豁免前述要求:使用自带洁净室及洁净环境自动恢复功能的灌装设备;使用灌装和封盖(封口)都在无菌密闭环境下进行的灌装设备;生产非直接饮用产品生产非直接饮用食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等。
清洁作业区应满足相应的空气洁净度要求。静态时空气洁净度应至少达到10万级要求,如生产非直接饮用产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等],可豁免该要求。
茶浓缩液一般包括:茶叶的提取(或茶鲜叶的榨汁)、去渣、离心(或过滤)、浓缩、杀菌(除菌)、灌装封盖(口)和灯检(或自动监测)等。
具体产品按企业实际工艺流程生产,但其工艺流程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规定。
茶叶的萃取应监控记录萃取的温度、时间,过滤器孔径应符合生产工艺要求。
有调配工艺的,应控制并记录投料种类、数量以及投料顺序;原辅料投入输送系统需有适宜规格的过滤器或其他等效的除杂措施;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进行搅拌、加热、保温等操作的,应监控和记录相关工艺参数。
有杀菌工序的,严格监控影响杀菌效果的工艺参数(如杀菌温度、时间等)并记录,并对杀菌效果进行记录。
灌装封盖(口)时,在产品灌装前应设置异物控制措施,控制灌装温度,按照净含量要求定量灌装;封盖(口)应控制如封盖扭矩、封盖压力等封盖(口)密封性参数,确保产品密封。灌装封盖(口)后应对产品的外观、灌装量、容器状况进行检查。
第六节 管理制度审查
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的,供水系统出入口应增设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异物进入;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源水的,采集点应采用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源水以外的水进入采集设备。采集区域周围应设立防护隔离区,限制牲畜和未授权人员进入。出水口或取水口应建立适当防护设施,地下水的出水口(如井口、泉眼)应通过建筑进行防护。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生产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卫生要求(pH值除外)。所用的茶叶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等相关标准的规定;不得以茶多酚、咖啡因为原料调制茶(类)饮料。
有水处理工艺的,应规定水处理过滤装置的清洗更换要求,制定处理后水的控制指标并监测记录。
茶(类)饮料的茶叶运输车辆应清洁无异味,控制温湿度,不得与化学品、油品、农药等危险品共同运输,不得与有强烈气味的食物或其他物品共同运输。茶叶应贮存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不得与其他有强烈气味的原辅料共同贮存。以茶浓缩液为原料时,非无菌包装的茶浓缩液应根据相应要求进行贮存,宜在4—10℃冷藏避光贮存,并监控记录温度。使用生乳的,生乳应在0—4℃贮存,并监控记录温度。
调配应有复核,防止投料种类和数量有误。饮料用水需脱氯时,应检验余氯是否去除充分。后杀菌工序应有温度、时间的记录,并定时检查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应制定有效的清洗、消毒方法和管理制度,保证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包装容器、工作服和人员的清洁卫生和安全,防止产品及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
茶(类)饮料企业的检验能力至少满足感官、茶多酚、菌落总数、大肠菌群、pH值等项目的测定。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但应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做检验时,应定期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比对或验证。快速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
果蔬汁(浆)是指以水果或蔬菜为原料,采用物理方法(机械方法、水浸提等)制成的可发酵但未发酵的汁液、浆液制品;或在浓缩果蔬汁(浆)中加入其加工过程中除去的等量水分复原制成的汁液、浆液制品,如原榨果汁(非复原果汁)、果汁(复原果汁)、蔬菜汁、果浆/蔬菜浆、复合果蔬汁(浆)等。
浓缩果蔬汁(浆)是指以水果或蔬菜为原料,从采用物理方法榨取的果汁(浆)或蔬菜汁(浆)中除去一定量的水分制成的,加入其加工过程中除去的等量水分复原后具有果汁(浆)或蔬菜汁(浆)应有特征的制品。含有不少于两种浓缩果汁(浆)或浓缩蔬菜汁(浆)或浓缩果汁(浆)和浓缩蔬菜汁(浆)的制品为浓缩复合果蔬汁(浆)。
果蔬汁(浆)类饮料是指以果蔬汁(浆)、浓缩果蔬汁(浆)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制品,如:果蔬汁饮料、果肉(浆)饮料、复合果蔬汁饮料、果蔬汁饮料浓浆、发酵果蔬汁饮料、水果饮料等。
生产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的还应设置原料清洗区(与后续工序有效隔离)。
对于有后杀菌工艺的,灌装防护区可设在“准清洁作业区”,杀菌区可设在“一般作业区”。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豁免上述要求:使用自带洁净室及洁净环境自动恢复功能的灌装设备;使用灌装和封盖(封口)都在无菌密闭环境下进行的灌装设备;非直接饮用食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等]。
清洁作业区应满足相应空气洁净度要求。静态时空气洁净度应至少达到10万级要求,如生产非直接饮用产品如生产非直接饮用食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等,可豁免该要求。
浓缩果蔬汁(浆)的生产设备一般包括:果(蔬)预处理设施:周转与输送设施、清洗机、挑选机;制汁或制浆设备:榨汁机、打浆机;物料输送和储存设备:物料泵、贮存罐;专用设备:过滤机(清汁)、精制机(浆)、离心机(浆、浊汁);浓缩与灌装设备:浓缩机、杀菌机、灌装机;管道与物料罐的清洗、消毒设施。
浓缩果蔬汁(浆)一般包括:原料果蔬预处理、榨汁、澄清(清汁)、过滤(清汁)、打浆(浓缩浆)、杀菌、离心(浊汁)、浓缩、灌装封盖(口)和自动监测等。
果蔬汁类饮料一般包括:果蔬预处理(以果蔬为原料的)、榨汁(以果蔬为原料的)、稀释[以浓缩果蔬汁(浆)为原料]、调配、杀菌、灌装封盖(口)和灯检(或自动监测)等。
具体产品按企业实际工艺流程生产,但其工艺流程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规定。
以新鲜果蔬为原料的,应严格按标准及有关规定控制原料农残、污染物以及腐烂率并记录;应有拣选工序,去除不良、病虫害果蔬及异物,严格控制原料腐烂率;应充分清洗,严格监控破碎、制浆等工艺参数,保证处理后达到生产工艺要求,并记录。
有调配工艺的,应控制并记录投料种类、数量以及投料顺序;原辅料投入输送系统需有适宜规格的过滤器或其他等效的除杂措施;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进行搅拌、加热、保温等操作的,应监控和记录相关工艺参数。
有杀菌工序的,严格监控影响杀菌效果的工艺参数(如杀菌温度、时间等)并记录,对于杀菌效果进行监控并记录。
灌装封盖(口)时,在产品灌装前应设置异物控制措施,控制灌装温度,按照净含量要求定量灌装;封盖(口)应控制如封盖扭矩、封盖压力等封盖(口)密封性参数,确保产品密封。灌装封盖(口)后应对产品的外观、灌装量、容器状况进行检查。
第六节 管理制度审查
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的,供水系统出入口应增设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异物进入;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源水的,采集点应采用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源水以外的水进入采集设备。采集区域周围应设立防护隔离区,限制牲畜和未授权人员进入。出水口或取水口应建立适当防护设施,地下水的出水口(如井口、泉眼)应通过建筑进行防护。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生产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的卫生要求(pH值除外)。
所用的水果(蔬菜)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和相应产品标准等要求,并控制污染物、腐烂率并记录。浓缩果蔬汁(浆)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GB 17325)及相关安全标准的要求。
浓缩果蔬汁(浆)应对原料预处理、榨汁、杀菌、浓缩、灌装等环节进行管控。
有水处理工艺的应规定过滤装置的清洗更换要求,制定处理后水的控制指标并监测记录。浓缩果蔬汁(浆)应根据相关的运输条件进行运输,按照相关要求配备冷藏车;采购的浓缩果蔬汁(浆)应根据相应要求贮存,宜在10℃以下贮存(无菌包装产品除外),对于浓缩浊汁等需要冷冻贮存的原料,宜在-18℃以下贮存,并监控。
调配应有复核,防止投料种类和数量有误。后杀菌工序应有温度、时间的记录,并定时检查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应制定有效的清洗、消毒方法和管理制度,保证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包装容器、工作服和人员的清洁卫生和安全,防止产品及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
果蔬汁类及其饮料企业的检验能力至少满足感官、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产品中有此项目的)、菌落总数、霉菌(产品中有此项目的)、酵母(产品中有此项目的)、大肠菌群、pH值、不溶性固形物(产品中有此项目的)、透光率(产品中有此项目的)、色值(产品中有此项目的)等项目的测定。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但应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做检验时,应定期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比对或验证。快速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
第一节 许 可范围
含乳饮料是指以乳或乳制品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制品,包括:配制型含乳饮料、发酵型含乳饮料、乳酸菌饮料等。
植物蛋白饮料是指以一种或多种含有一定蛋白质的植物果实、种子或种仁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制品,如:豆奶(乳)、豆浆、豆奶(乳)饮料、椰子汁(乳)、杏仁露(乳)、核桃露(乳)、花生露(乳)等。
复合蛋白饮料是指以乳或乳制品,和一种或多种含有一定蛋白质的植物果实、种子或种仁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制品。
其他蛋白饮料是指上述之外的蛋白饮料。
对于有后杀菌工艺的,灌装防护区可设在“准清洁作业区”,杀菌区可设在“一般作业区”。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豁免前述要求:使用自带洁净室及洁净环境自动恢复功能的灌装设备;使用灌装和封盖(封口)都在无菌密闭环境下进行的灌装设备;生产非直接饮用产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等]。
清洁作业区应满足相应空气洁净度要求。静态时空气洁净度应至少达到10万级要求,如生产非直接饮用产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等],可豁免该要求。
具体产品应按企业实际工艺流程生产,但其工艺流程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规定。
原辅料应严格按标准及有关规定控制食品安全指标;合理设置过滤,如风选、磁铁、金探及X光等异物处理工序,有效去除毛发、石块、金属等物理性危害;采用苦杏仁等含有天然毒素的原料加工植物蛋白饮料时,应按规定加强对脱毒工序的管理。
有调配工艺的,应控制并记录投料种类、数量以及投料顺序;原辅料投入输送系统需有适宜规格的过滤器或其他等效的除杂措施;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进行搅拌、加热、保温等操作的,应监控和记录相关工艺参数。
有均质工艺的,应监控影响均质效果的参数,如压力、温度等,保证产品的稳定性。
有杀菌工序的,严格监控影响杀菌效果的工艺参数(如杀菌温度、时间等)并记录,对于杀菌效果进行监控并记录。
灌装封盖(口)时,应在产品灌装前应设置异物控制措施,控制灌装温度,按照净含量要求定量灌装;封盖(口)应控制如封盖扭矩、封盖压力等封盖(口)密封性参数,确保产品密封。灌装封盖(口)后应对产品的外观、灌装量、容器状况进行检查。
第六节 管理制度审查
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的,供水系统出入口应增设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异物进入;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源水的,采集点应采用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源水以外的水进入采集设备。采集区域周围应设立防护隔离区,限制牲畜和未授权人员进入。出水口或取水口应建立适当防护设施,地下水的出水口(如井口、泉眼)应通过建筑进行防护。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生产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的卫生要求(pH值除外)。
使用的生乳、乳粉、大豆、花生等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GB 193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GB 19644)等相关要求,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等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使用菌种的产品,菌种必须符合《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等国家有关规定,不得使用变异或杂化的菌种,并应查验鉴定证书。
有水处理工艺的应规定水处理过滤装置的清洗更换要求,制定处理后水的控制指标并监测记录。
对于采用生乳为原料的产品,生乳应在挤奶后2小时内应降温至0—4℃,采用保温奶罐车及时运输;生乳到厂后应及时进行加工,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应有冷藏贮存设施,进行温度及相关指标的监测,并记录。以大豆为原料的蛋白饮料加工过程中的杀菌强度应符合大豆胰蛋白酶的灭活强度要求;花生仁、核桃仁、杏仁等植物蛋白原料等应贮存在通风干燥环境下,避免虫蛀、霉变及氧化。对于直投式发酵用菌种应根据菌种的特性贮存在适宜温度,以保持菌种的活力,其中深冷菌种(液态菌种)宜贮存在-40℃至-55℃,冻干菌种(干粉菌种)宜贮存在-4℃至-18℃,并监控记录贮存温度。
调配应有复核,防止投料种类和数量有误。后杀菌工序应有温度、时间的记录,并定时检查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应制定有效的清洗、消毒方法和管理制度,保证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包装容器、工作服和人员的清洁卫生和安全,防止产品及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
蛋白饮料企业的检验能力至少满足感官、蛋白质、乳酸菌数(活菌型产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pH值等项目的测定。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但应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做检验时,应定期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比对或验证。快速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
第一节 许可范围
风味固体饮料是指以食用香精(料)、糖(包括食糖和淀粉糖)、甜味剂、酸味剂、植脂末等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调整风味主要手段,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
蛋白固体饮料是指以乳和(或)乳制品,或含有一定蛋白质含量的植物果实、种子或果仁或其制品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
果蔬固体饮料是指以果蔬或其制品(果蔬汁、果蔬粉)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
茶固体饮料是指以茶叶的提取液或其提取物或直接以茶粉(包括速溶茶粉、研磨茶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
咖啡固体饮料是指以咖啡豆及咖啡制品(研磨咖啡粉、咖啡的提取液或其浓缩液、速溶咖啡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
可可粉固体饮料是指以可可为主要原料,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如巧克力固体饮料。
其他固体饮料是指上述固体饮料之外的,以食用的原辅料、食品添加剂等加工制成的粉末状、颗粒状或块状等,供冲调饮用的固体制品,如植物固体饮料、谷物固体饮料、营养素固体饮料、食用菌固体饮料等。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固体饮料产品不包括烧煮型咖啡。
第四节 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
具体产品按企业实际工艺流程生产,但其工艺流程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规定。
杀菌(浓缩)控制。产品杀菌温度、杀菌时间应控制在设备参数范围内,并记录。
脱水干燥控制。喷雾干燥及其后续的冷却、包装工序应严格控制蒸汽、水的使用,以减少有害微生物的繁殖。
冷却控制。冷却降温应在清洁作业区作业,冷却后的产品应采用粉仓等密闭暂存设备储存。
成型包装控制。通过筛网、磁栅或X射线检测器等进行异物控制,并配备剔除设备,保证包装后的产品不含金属和其他异物。包装后的产品应取样并进行密封性测试,按产品标准要求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销售。
混料控制。配方由专人发放管理,确保配方准确。配料过程应确保物料称量与配方要求一致。整个配料(预混)生产及领用建立相关记录。同时根据需要对配料(如白砂糖)进行粉碎处理。
混合控制。鼓励实施混合全过程自动化控制,无异常不需要人工干预。混合工艺应保证物料的混合均匀性。混合后的半成品不能裸露在清洁作业区内,应采用粉仓等密闭暂存设备储存,作好标识,备用。
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的,供水系统出入口应增设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异物进入;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源水的,采集点应采用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源水以外的水进入采集设备。采集区域周围应设立防护隔离区,限制牲畜和未授权人员进入。出水口或取水口应建立适当防护设施,地下水的出水口(如井口、泉眼)应通过建筑进行防护。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生产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的卫生要求(pH值除外)。生产用原辅料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
配料应有复核,防止投料种类和数量有误。
应制定有效的清洗、消毒方法和管理制度并验证,保证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包装容器、工作服和人员的清洁卫生和安全,防止产品及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
固体饮料企业的检验能力至少满足感官、水分、蛋白质(蛋白固体饮料)、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特征性指标(需要时)等项目的测定。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但应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做检验时,应定期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比对或验证。快速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
咖啡(类)饮料是指以咖啡豆和(或)咖啡制品(研磨咖啡粉、咖啡的提取液或其浓缩液、速溶咖啡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糖(食糖、淀粉糖)、乳和(或)乳制品、植脂末等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等,经加工制成的液体产品。如浓咖啡饮料、咖啡饮料、低咖啡因咖啡饮料、低咖啡因浓咖啡饮料。
植物饮料是指以植物或植物提取物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液体产品,如可可饮料、谷物类饮料、草本(本草)饮料、食用菌饮料、藻类饮料、其他植物饮料,不包括果蔬汁类及其饮料、茶(类)饮料和咖啡(类)饮料。
风味饮料是指以食用香精(料)、糖(食糖、淀粉糖)和(或)甜味剂、酸度调节剂等一种或几种作为调整风味主要手段,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液体产品。如茶味饮料、果味饮料、乳味饮料、咖啡味饮料、风味水饮料、其他风味饮料等。
运动饮料是指营养成分及其含量能适应运动或体力活动人群的生理特点,能为机体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能量,可被迅速吸收的饮料。
营养素饮料是指添加适量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以补充人体营养需要的饮料。
能量饮料是指含有一定的能量并添加适量营养成分或其他特定成分,可补充人体能量需要、或加速能量释放和吸收的饮料。
电解质饮料是指添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成分,能为机体补充新陈代谢消耗的电解质、水分的饮料。
饮料浓浆是指以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为基础,经加工制成的,按一定比例用水稀释或稀释后加入二氧化碳方可饮用的制品。
其他类饮料是指上述各类未包括的液体饮料产品。
对于有后杀菌工艺的,灌装防护区可设在“准清洁作业区”,杀菌区可设在“一般作业区”。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上述要求可豁免:使用自带洁净室及洁净环境自动恢复功能的灌装设备;使用灌装和封盖(封口)都在无菌密闭环境下进行的灌装设备;生产非直接饮用产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饮料浓浆等]。
清洁作业区应满足相应空气洁净度要求。静态时空气洁净度应至少达到10万级要求,如生产非直接饮用产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饮料浓浆等],可豁免该要求。
咖啡浓缩液包括咖啡豆的烘焙、检验、研磨、提取、离心、过滤、浓缩、杀菌和灌装封盖(口)等工序。
具体产品应按企业实际工艺流程生产,但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规定。
对原料采用萃取工艺的,应监控记录萃取的温度、时间,过滤器孔径应符合生产工艺要求;采用蒸煮、制浆工艺要控制好原料的蒸煮温度、时间和压力。咖啡浓缩液、植物浓缩液(如凉茶浓缩液)等应在不影响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条件下贮存,并对贮存参数进行监控和记录。
有调配工艺的,应控制并记录投料种类、数量以及投料顺序;原辅料投入输送系统需有适宜规格的过滤器或其他等效的除杂措施;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进行搅拌、加热、保温等操作的,应监控和记录相关工艺参数。
有杀菌工序的,严格监控影响杀菌效果的工艺参数(如杀菌温度、时间等)并记录,对于杀菌效果进行监控并记录。
灌装封盖(口)时,在产品灌装前应设置异物控制措施,并控制灌装温度、灌装量;封盖(口)应控制如封盖扭矩、封盖压力等封盖(口)密封性参数,确保产品密封。灌装封盖(口)后应对产品的外观、灌装量、容器状况进行检查。
第六节 管理制度审查
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的,供水系统出入口应增设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异物进入;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源水的,采集点应采用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源水以外的水进入采集设备。采集区域周围应设立防护隔离区,限制牲畜和未授权人员进入。出水口或取水口应建立适当防护设施,地下水的出水口(如井口、泉眼)应通过建筑进行防护。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生产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的卫生要求(pH值除外)。生产用原辅料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
有水处理工艺的应规定水处理过滤装置的清洗更换要求,制定处理后水的控制指标并监测记录;调配应有复核,防止投料种类和数量有误。应制定有效的清洗、消毒方法和管理制度并验证,保证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包装容器、工作服和人员的清洁卫生和安全,防止产品及其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
其他饮料类企业的检验能力至少满足感官、特征性指标含量、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可溶性固体物(必要时)、pH值等项目的测定。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但应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做检验时,应定期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比对或验证。快速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
附:1.包装饮用水生产涉及的主要标准
2.包装饮用水规定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3.碳酸饮料(汽水)生产涉及的主要标准
4.碳酸饮料(汽水)规定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5.茶(类)饮料生产涉及的主要标准
6.茶(类)饮料规定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7.果蔬汁类及其饮料生产涉及的主要标准
8.果蔬汁类及其饮料规定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9.蛋白饮料生产涉及的主要标准
10.蛋白饮料规定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11.固体饮料生产涉及的主要标准
12.固体饮料规定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13.其他饮料类生产涉及的主要标准
14.其他饮料类规定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附1
包装饮用水生产涉及的主要标准
序号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1 |
GB/T 10789 |
饮料通则 |
2 |
GB 1929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3 |
GB 8537 |
饮用天然矿泉水 |
4 |
GB 5749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5 |
GB 17323 |
瓶装饮用纯净水 |
6 |
定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卫生规范 |
|
7 |
饮用天然矿泉水厂卫生规范 |
|
8 |
GB 853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
9 |
GB/T 5750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
10 |
GB 1886.22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 |
11 |
GB 25585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氯化钾 |
12 |
GB 29207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硫酸镁 |
13 |
GB 25579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硫酸锌 |
14 |
GB 1886.45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氯化钙 |
15 |
GB 29202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氮气 |
16 |
GB 1488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
17 |
GB 276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18 |
GB 2762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
19 |
GB 771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附2
包装饮用水规定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序号 |
检验项目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检验方法 |
1 |
感官 |
GB 1929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GB/T 5750.4 |
GB 8537 |
饮用天然矿泉水 |
GB 8538 |
||
2 |
pH值 |
GB 17323 |
瓶装饮用纯净水 |
GB/T5750.4 |
3 |
电导率 |
GB 17323 |
||
4 |
耗氧量(以O2计) |
GB 1929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GB/T5750.7 |
GB 8537 |
饮用天然矿泉水 |
GB 8538 |
||
5 |
氯化物 |
GB 17323 |
瓶装饮用纯净水 |
GB/T 5750.5 |
6 |
铅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
GB 5009.12 |
|
7 |
总砷 |
GB 5009.11 |
||
8 |
镉 |
GB 5009.15 |
||
9 |
汞 |
GB 5009.17 |
||
10 |
锡 |
GB 5009.16 |
||
11 |
亚硝酸盐(以NO2-计) |
GB 8538 |
||
12 |
硝酸盐(以NO3-计) |
GB 8538 |
||
13 |
挥发酚类(以苯酚计) |
GB 1929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GB/T5750.5 |
GB 8537 |
饮用天然矿泉水 |
|||
14 |
氰化物(以CN-计) |
GB 1929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GB/T 5750.5 |
GB 8537 |
饮用天然矿泉水 |
GB 8538 |
||
15 |
三氯甲烷 |
GB 1929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GB/T 5750.10 |
16 |
四氯化碳 |
GB 1929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GB/T 5750.8 |
17 |
余氯(游离氯) |
GB 1929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GB/T 5750.11 |
18 |
矿物油 |
GB 8537 |
饮用天然矿泉水 |
GB 8538 |
19
|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
GB 1929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GB/T 5750.4 |
GB 8537 |
饮用天然矿泉水 |
GB 8538 |
||
20 |
溴酸盐 |
GB 1929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GB/T 5750.10 |
GB 8537 |
饮用天然矿泉水 |
GB 8538 |
||
21 |
总β放射性 |
GB 1929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GB/T 5750.13 |
GB 8537 |
饮用天然矿泉水 |
GB 8538 |
||
22 |
钡 |
GB 8537 |
饮用天然矿泉水 |
GB 8538 |
23 |
碘化物 |
|||
24 |
氟化物(以F-计) |
|||
25 |
铬 |
|||
26 |
铜 |
|||
27 |
锂 |
|||
28 |
锰 |
|||
29 |
镍 |
|||
30 |
硼酸盐(以B计) |
|||
31 |
偏硅酸 |
|||
32 |
溶解性总固体 |
|||
33 |
锶 |
|||
34 |
锑 |
|||
35 |
硒 |
|||
36 |
锌 |
|||
37 |
银 |
|||
38 |
游离二氧化碳 |
|||
39 |
226镭放射性 |
|||
40 |
总α放射性 |
GB 1929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GB/T 5750.13 |
41 |
大肠菌群 |
GB 1929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GB 4789.3 平板计数法 |
GB 8537 |
饮用天然矿泉水 |
GB 8538 |
||
42 |
粪链球菌 |
GB 8537 |
饮用天然矿泉水 |
GB 8538 |
43 |
铜绿假单胞菌 |
GB 1929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GB 8538 |
GB 8537 |
饮用天然矿泉水 |
|||
44 |
产气荚膜梭菌 |
GB 8537 |
饮用天然矿泉水 |
GB 8538 |
45 |
标签 |
GB 771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 |
GB 1929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 |
附3
碳酸饮料(汽水)生产涉及的主要标准
序号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1 |
GB/T 10789 |
饮料通则 |
2 |
GB 710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3 |
GB 12695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生产卫生规范 |
4 |
GB/T 10792 |
碳酸饮料(汽水) |
5 |
GB 5749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6 |
GB 1886.22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 |
7 |
GB 1886.64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焦糖色 |
8 |
GB 276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9 |
GB 2762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
10 |
GB 1488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
11 |
GB 771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12 |
GB 2805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
附4
碳酸饮料(汽水)规定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序号 |
检验项目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检验方法 |
1 |
感官 |
GB 710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GB 7101 |
GB/T 10792 |
碳酸饮料(汽水) |
GB/T 10792 |
||
2 |
二氧化碳气容量 |
GB/T 10792 |
碳酸饮料(汽水) |
GB/T 10792 |
3 |
铅 |
GB 2762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
GB 5009.12 |
4 |
锡 |
GB 5009.16 |
||
5 |
菌落总数 |
GB 710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GB 4789.2 |
6 |
大肠菌群 |
GB 4789.3 平板计数法 |
||
7 |
霉菌 |
GB 4789.15 |
||
8 |
酵母 |
|||
9 |
食品添加剂 |
GB 276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按照对应标准 |
10 |
营养强化剂 |
GB 1488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
按照对应标准 |
11 |
标签 |
GB 771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 |
GB 2805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
附5
茶(类)饮料生产涉及的主要标准
序号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1 |
GB/T 10789 |
饮料通则 |
2 |
GB 710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3 |
GB 12695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生产卫生规范 |
4 |
GB 17325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 |
5 |
GB/T 21733 |
茶饮料 |
6 |
GB 5749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7 |
QB/T 4067 |
食品工业用速溶茶 |
8 |
QB/T 4068 |
食品工业用茶浓缩液 |
9 |
GB 276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10 |
GB 2762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污染物限量 |
11 |
GB 2763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
12 |
GB 2992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
13 |
GB 1488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
14 |
GB 771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15 |
GB 2805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
附6
茶(类)饮料规定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序号 |
检验项目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检验方法 |
1 |
感官 |
GB/T 21733 |
茶饮料 |
GB/T 21733 |
GB 710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GB 7101 |
||
2 |
茶多酚 |
GB/T 21733 |
茶饮料 |
GB/T 21733 |
3 |
咖啡因 |
GB 5009.139 |
||
4 |
果汁含量 |
|||
5 |
蛋白质 |
GB 5009.5 |
||
6 |
二氧化碳 |
|||
7 |
铅 |
GB 2762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
GB 5009.12 |
8 |
锡 |
GB 5009.16 |
||
9 |
菌落总数 |
GB 710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GB 4789.2 |
10 |
大肠菌群 |
GB 4789.3 平板计数法 |
||
11 |
霉菌 |
GB 4789.15 |
||
12 |
酵母 |
|||
13 |
商业无菌 |
GB 4789.26 |
||
14 |
沙门氏菌 |
GB 2992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
GB 4789.4 |
15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GB 4789.10 |
||
16 |
食品添加剂 |
GB 276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按照对应标准 |
17 |
食品营养强化剂 |
GB 1488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
按照对应标准 |
18 |
标签 |
GB 771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 |
GB 2805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
附7
果蔬汁类及其饮料生产涉及的主要标准
序号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1 |
GB/T 10789 |
饮料通则 |
2 |
GB 710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3 |
GB 12695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生产卫生规范 |
4 |
GB 17325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 |
5 |
GB 5749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6 |
GB/T 31121 |
果蔬汁类及其饮料 |
7 |
GB/T 18963 |
浓缩苹果汁 |
8 |
GB/T 21730 |
浓缩橙汁 |
9 |
GB/T 21731 |
橙汁及橙汁饮料 |
10 |
GB/T 30884 |
苹果醋饮料 |
11 |
GB 276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12 |
GB 276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
13 |
GB 2762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
14 |
GB 2763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
15 |
GB 2992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
16 |
GB 1488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
17 |
GB 771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18 |
GB 2805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
附8
果蔬汁类及其饮料规定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序号 |
检验项目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检验方法 |
1 |
感官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
GB/T 31121 |
果蔬汁类及其饮料 |
GB/T 31121 |
||
GB/T 30884 |
苹果醋饮料 |
GB/T 30884 |
||
GB/T 21731 |
橙汁及橙汁饮料 |
GB/T 21731 |
||
GB/T 18963 |
浓缩苹果汁 |
GB/T 18963 |
||
GB/T 21730 |
浓缩橙汁 |
GB/T 21730 |
||
2 |
色值 |
GB/T 18963 |
浓缩苹果汁 |
GB/T 18963 |
3 |
浊度 |
GB/T 18963 |
||
4 |
稳定性试验 |
GB/T 18963 |
||
5 |
透光率 |
GB/T 18963 |
||
6 |
花萼片和焦片数 |
GB/T 18963 |
||
7 |
不溶性固形物 |
GB/T 18963 |
||
8 |
果胶 |
GB/T 18963 |
||
9 |
可滴定酸(以苹果酸计) |
GB/T 12456 |
||
10 |
淀粉 |
GB/T 18963 |
||
11 |
乙醇 |
GB/T 12143 |
||
12 |
可溶性固形物 |
GB/T 31121 |
果蔬汁类及其饮料 |
GB/T 12143 |
GB/T 21731 |
橙汁及橙汁饮料 |
|||
GB/T 18963 |
浓缩苹果汁 |
|||
GB/T 21730 |
浓缩橙汁 |
|||
13 |
果糖 |
GB/T 21731 |
橙汁及橙汁饮料 |
GB/T 21730 |
果糖 |
GB/T 21730 |
浓缩橙汁 |
||
14 |
果汁含量 |
GB/T 21731 |
橙汁及橙汁饮料 |
GB/T 12143 |
GB/T 21730 |
浓缩橙汁 |
|||
15 |
葡萄糖 |
GB/T 21731 |
橙汁及橙汁饮料 |
GB/T 21730 |
GB/T 21730 |
浓缩橙汁 |
|||
16 |
葡萄糖/果糖 |
GB/T 21730 |
浓缩橙汁 |
GB/T 21730 |
GB/T 21731 |
橙汁及橙汁饮料 |
|||
17 |
蔗糖 |
GB/T 21731 |
橙汁及橙汁饮料 |
GB/T 21730 |
GB/T 21730 |
浓缩橙汁 |
|||
18 |
总酸 |
GB/T 30884 |
苹果醋饮料 |
GB/T 12456 |
19 |
苹果酸 |
GB/T 30884 |
苹果醋饮料 |
GB 5009.157 |
20 |
柠檬酸 |
|||
21 |
乳酸 |
SN/T 2007 |
||
22 |
游离矿酸 |
GB/T 5009.41 |
||
23 |
铅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
GB 5009.12 |
|
24 |
锡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
GB 5009.16 |
|
25 |
锌、铜、铁总和 |
GB 710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GB 5009.13、GB 5009.14、GB 5009.90 |
26 |
展青霉素 |
GB 276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
GB 5009.185 |
27 |
菌落总数 |
GB 7101
GB17325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 |
GB 4789.2 |
28 |
大肠菌群 |
GB 4789.3 平板计数法 |
||
29 |
霉菌 |
GB 4789.15 |
||
30 |
酵母菌 |
|||
31 |
商业无菌 |
GB 4789.26 |
||
32 |
沙门氏菌 |
GB 2992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
GB 4789.4 |
33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GB 4789.10 |
||
34 |
食品添加剂 |
GB 276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按照对应标准 |
35 |
营养强化剂 |
GB 1488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
按照对应标准 |
36 |
标签 |
GB 771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 |
GB 2805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
附9
蛋白饮料生产涉及的主要标准
序号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1 |
GB/T 10789 |
饮料通则 |
2 |
GB 710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3 |
GB 12695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生产卫生规范 |
4 |
GB 5749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5 |
GB/T 21732 |
含乳饮料 |
6 |
植物蛋白饮料豆奶和豆奶饮料 |
|
7 |
GB/T 31324 |
植物蛋白饮料杏仁露 |
8 |
GB/T 31325 |
植物蛋白饮料核桃露(乳) |
9 |
QB/T 2300 |
植物蛋白饮料椰子汁及复原椰子汁 |
10 |
QB/T 2439 |
植物蛋白饮料花生乳(露) |
11 |
QB/T 4222 |
复合蛋白饮料 |
12 |
GB 276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13 |
GB 276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
14 |
GB 2762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
15 |
GB 2763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
16 |
GB 2992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
17 |
GB 1488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
18 |
GB 771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19 |
GB 2805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
附10
蛋白饮料规定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序号 |
检验项目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检验方法 |
1 |
感官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
GB/T 21732 |
含乳饮料 |
GB/T 21732 |
||
植物蛋白饮料豆奶和豆奶饮料 |
/ |
|||
QB/T 2300 |
植物蛋白饮料椰子汁及复原椰子汁 |
QB/T 2300 |
||
QB/T 4222 |
复合蛋白饮料 |
QB/T 4222 |
||
植物蛋白饮料核桃露(乳) |
/ |
|||
植物蛋白饮料杏仁露 |
/ |
|||
QB/T 2439 |
植物蛋白饮料花生乳(露) |
QB/T 2439 |
||
2 |
总固形物 |
GB/T 30885 |
植物蛋白饮料豆奶和豆奶饮料 |
GB/T 30885 |
QB/T 4222 |
复合蛋白饮料 |
QB/T 4222 |
||
3 |
pH |
QB/T 2439 |
植物蛋白饮料花生乳(露) |
GB/T 10786 |
4 |
可溶性固形物 |
QB/T 2439 |
植物蛋白饮料花生乳(露) |
QB/T 2439 |
GB/T 12143 |
||||
QB/T 2300 |
植物蛋白饮料椰子汁及复原椰子汁 |
|||
5 |
蛋白质 |
GB/T 21732 |
含乳饮料 |
GB 5009.5 |
GB/T 30885 |
植物蛋白饮料豆奶和豆奶饮料 |
|||
QB/T 2300 |
植物蛋白饮料椰子汁及复原椰子汁 |
|||
植物蛋白饮料核桃露(乳) |
||||
植物蛋白饮料杏仁露 |
||||
QB/T 2439 |
植物蛋白饮料花生乳(露) |
|||
QB/T 4222 |
复合蛋白饮料 |
|||
6 |
脂肪酸/脂肪酸与总脂肪酸比例 |
植物蛋白饮料核桃露(乳) |
||
植物蛋白饮料杏仁露 |
||||
7 |
脂肪 |
GB/T 30885 |
植物蛋白饮料豆奶和豆奶饮料 |
GB 5009.6 |
QB/T 2300 |
植物蛋白饮料椰子汁及复原椰子汁 |
|||
植物蛋白饮料核桃露(乳) |
||||
植物蛋白饮料杏仁露 |
||||
QB/T 2439 |
植物蛋白饮料花生乳(露) |
|||
8 |
氰化物(仅适用于杏仁为原料的饮料) |
GB 710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GB/T 5009.48 |
9 |
脲酶试验(仅适用于以大豆为原料的饮料) |
GB 710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GB/T 5009.183 |
10 |
铅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
GB 5009.12 |
|
11 |
锡 |
GB 5009.16 |
||
12 |
乳酸菌 |
GB 710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GB 4789.35 |
13 |
菌落总数 |
GB 4789.2 |
||
14 |
大肠菌群 |
GB 4789.3平板计数法 |
||
15 |
霉菌 |
GB 4789.15 |
||
16 |
酵母 |
GB 4789.15 |
||
17 |
商业无菌 |
GB 4789.26 |
||
18 |
沙门氏菌 |
GB 2992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
GB 4789.4 |
19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GB 4789.10 |
||
20 |
食品添加剂 |
GB 276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按照对应标准 |
21 |
营养强化剂 |
GB 1488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
按照对应标准 |
22 |
标签 |
GB 771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 |
GB 2805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
附11
固体饮料生产涉及的主要标准
序号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1 |
GB/T 10789 |
饮料通则 |
2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
3 |
GB 12695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生产卫生规范 |
4 |
GB 5749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5 |
GB/T 29602 |
固体饮料 |
6 |
速溶豆粉和豆奶粉 |
|
QB/T 4067 |
食品工业用速溶茶 |
|
8 |
GB 276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9 |
GB 276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
10 |
GB 2762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
11 |
GB 2763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
12 |
GB 1488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
13 |
GB 2992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
14 |
GB 771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15 |
GB 2805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
附12
固体饮料规定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序号 |
检验项目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检验方法 |
1 |
感官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
2 |
蛋白质 |
GB/T 29602 |
固体饮料 |
GB 5009.5 |
3 |
水分 |
固体饮料 |
GB 5009.3 |
|
4 |
铅 |
GB 2762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
GB 5009.12 |
5 |
锡 |
GB 5009.16 |
||
6 |
菌落总数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GB 4789.2 |
|
7 |
大肠菌群 |
GB 4789.3平板计数法 |
||
8 |
霉菌 |
GB 4789.15 |
||
9 |
沙门氏菌 |
GB 2992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
GB 4789.4 |
10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GB 4789.10 |
||
11 |
赭曲霉毒素A |
GB 276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
GB 5009.96 |
12 |
食品添加剂 |
GB 276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按照对应标准 |
13 |
营养强化剂 |
GB1488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
按照对应标准 |
14
|
标签 |
GB 771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 |
GB 2805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
附13
其他饮料类生产涉及的主要标准
序号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1 |
GB/T10789 |
饮料通则 |
2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
3 |
GB 12695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生产卫生规范 |
4 |
GB 17325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 |
5 |
GB 5749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6 |
GB 15266 |
运动饮料 |
7 |
咖啡类饮料 |
|
8 |
植物饮料 |
|
9 |
QB/T 2842 |
食用芦荟制品芦荟饮料 |
10 |
QB/T 4221 |
谷物类饮料 |
11 |
GB 276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12 |
GB 276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
13 |
GB 2762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
14 |
GB 2763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
15 |
GB 1488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
16 |
GB 2992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
17 |
GB 771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18 |
GB 2805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
附14
其他饮料类规定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序号 |
检验项目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检验方法 |
1 |
感官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
GB 15266 |
运动饮料 |
GB 15266 |
||
植物饮料 |
||||
QB/T 4221 |
谷物类饮料 |
QB/T 4221 |
||
咖啡类饮料 |
||||
QB/T 2842 |
食用芦荟制品芦荟饮料 |
QB/T 2842 |
||
2 |
可溶性固形物 |
GB 15266 |
运动饮料 |
GB/T 12143 |
QB/T 2842 |
食用芦荟制品芦荟饮料 |
|||
3 |
咖啡固形物 |
咖啡类饮料 |
||
4 |
咖啡因 |
GB5009.139 |
||
5 |
植物原液或提取物添加量 |
植物饮料 |
||
6 |
固形物 |
|||
7 |
总膳食纤维 |
GB 5009.88 |
||
8 |
总固形物 |
QB/T 4221 |
谷物类饮料 |
QB/T 4221 |
9 |
总膳食纤维 |
GB 5009.88 |
||
10 |
营养强化剂 |
GB 1488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
按照对应标准 |
11 |
食品添加剂 |
GB 276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按照对应的方法 |
12 |
真菌毒素 |
GB 276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
按照对应的方法 |
13 |
铅 |
GB 2762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
GB 5009.12 |
14 |
锡 |
GB 5009.16 |
||
15 |
特征性指标 |
/ |
产品标准 |
按照对应的方法 |
16 |
菌落总数 |
GB 710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GB 4789.2 |
17 |
大肠菌群 |
GB 4789.3 平板计数法 |
||
18 |
霉菌 |
GB 4789.15 |
||
19 |
酵母 |
GB 4789.15 |
||
20 |
商业无菌 |
GB 4789.26 |
||
21 |
沙门氏菌 |
GB 29921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
GB 4789.4 |
22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GB 4789.10 |
||
23 |
标签 |
GB 771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 |
GB 28050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